天下的汤,说到底就是两种,一是直接品食的,各种炖煮的荤素菜品都是;二是用来调配烹制各类菜肴的,高汤、上汤、鲜汤、清汤、老汤、奶汤,各有熬炼之法,各有烹艺之用。川菜中煨炖的菜品不是很多,但是,许多菜式都需要汤来烹制,因此,川菜厨师们对后者看得十分紧要。
家户人家做菜,需要加汤时,大多就是一瓢清水,能是开水都算好,如果还碰巧有肉汤或者骨头汤,简直就是奢华了。到不是因为穷得熬不起汤,而是太麻烦,做一道菜,吃十几分钟,烹烧十几分钟,熬汤却要几个小时,若非是超级美食发烧友,谁肯花那样的工夫。但是,对于一个烹艺道中之人,这样的工夫是必须下的。心急吃不得热豆腐,更不要说好菜好汤了。要好汤,首先要的就是好耐心、好细心,做菜养人的性子,认认真真做过汤,才体会得到这句话。有一次,一个朋友要在家里待客,请我过去帮他做菜。饭是晚上吃,我中午就去了,朋友以为我是先去喝喝茶、下下棋,没想我带着许多熬汤的材料,一到就赶紧进厨房,洗料、汆水、大火改小火,一大罐子汤在炉子上用文火慢慢地煨上了,才坐下来料理朋友泡好的新茶、摆好的围棋。晚上吃饭时,都夸味道好,我说,要夸,该夸那罐汤。不是我故意谦虚,天地自然给了我们那么多好物,古往今来烹艺道上薪火相传的大师们给了我们那么多心血熬炼的绝技,才有这个晚上一罐能够让各色菜肴鲜美的好汤。
要熬得一罐好汤,首先要选得好材料,特别是熬制清汤。买回的老母鸡、鸭子、猪排、瘦肉、筒子骨要用清水反复漂洗,尽量减少材料中的血红成分,这样才能让材料入锅后,血沫不多,最后熬制的汤色清澈明亮。材料充分洗净后,要冷水下锅,一次性把水加足。有些人总是喜欢在水滚沸后才下原料,这是大错。原料骤然经受高温,表面的蛋白质会变性凝固,形成一层老化的外皮,使原料内部的含鲜味成分不能充分外溢,汤汁很难鲜醇。另外,中途嫌水量不够,再加冷水,也是熬汤的大忌,因为,原料本来与水共热,热量均匀持续地向原料内部传递,在火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汤水的受热和分子运动,保持了一种均衡,有利于鲜味物质充分溢出。如果突然加入冷水,汤汁温度骤然下降,原有的均衡被打破,当水温再次上升时,原料内部的鲜味物质在外溢过程中,会受到原料外层已经凝固的蛋白质阻隔,汤味的鲜醇将大受影响。
熬制清汤的原料,除了前面提到的鲜荤肉料外,还有加菌菇提鲜的,如鸡棕菌,就是鲜中珍品。料入罐中后,用中火煮开,再改为文火,细细撇去浮沫。严格掌握火候,是制作清汤的关键,开始火力太小,原料中的血红物质来不及溢溶而出,就凝固硬化在原料中,会影响汤味和汤色;开始火力太大,原料受滚水的震荡撞击太猛,汤汁容易变得浓稠,颜色也会变成乳白,无清汤的明澈,也无奶汤的醇厚,那真是可惜一罐好料了。所以,要先用中火,行内叫文武火,有文有武,刚柔兼之,正合天道。汤水大开后,要马上改成小火,及时撇去丝絮状的浮沫,如果浮沫因为火大,变成了不易撇捞的碎渣,一定要用细纱过滤汤汁,清汤中容不得半点杂质,犹如眼睛里容不得半粒沙。转成文火后,再加一点陈年黄酒去腥增香,合上罐盖,你就可以去喝茶下棋了。但是,一定不要以为这就可以得到一罐清汤了,在通向至上美味的道路上,你才走完第一步。
虽然有了前面那些细致讲究的步骤,但毕竟是荤腥之物于红火热汤中,汤色的清意还不能彻底,而且鲜味也不能尽兴。所以,在文火熬制一段时间,原料已经充分成熟,鲜香也最大程度地溢溶在汤里后,还必须进行一个重要的程序,用行中人的话,叫扫汤。扫汤要经过两次,第一次是用精瘦肉作的肉茸子,厨师叫红茸子。精瘦肉用清水反复漂洗两三次,尽量减少肉中的血红蛋白,然后捶茸剁细,直到用手指抵(zhi)散,无粗粒感为止。再用姜葱水、鲜汤调成糊泥状,将肉茸加进保持微微开沸的汤中,改为中火加热,慢慢升温,同时用勺子沿一个方向缓缓地不断搅动,等到汤水将要重新开沸时,又立即转为小火,当肉茸粘连着汤中的所有浮悬颗粒浮上汤面时,用漏勺把肉茸及时捞出来,漏勺的网眼要细,才能把肉茸及颗粒彻底捞干净,捞出的肉茸团成坨子,挤干汤汁,留待后用。等到汤水温度下降,又成微微开沸状态时,就可进行第二次扫汤。这一次是用鸡茸,厨师们又叫它白茸子,是用鸡脯肉捶茸剁细而成的,扫汤的方法与第一次相同,捞起的鸡茸也要挤干后待用。
扫汤是熬制清汤中非常关键的环节,其中最紧要的是三个字:茸、温、搅。肉要铡得很细、捶得很茸,这样才能使原料与水的接触面尽量增加,受热后形成的丝絮状才多,才能充分提到汤的澄清度,而且,肉茸中的鲜味物质也才能充分溶解到汤里,使汤味更加鲜美;扫汤时汤汁的温度一定不能太高,不然,肉茸一进汤中,来不及散开就被烫紧烫老,满怀的鲜美***不出来,汤中的浑浊也吸附不去,只是白白可惜了那一阵捶劲铡工;因为这个道理,缓缓搅动也就自然是必须的,让肉茸充分散开,受热均匀,从上至下把所有损坏汤汁鲜美与清澈的污物吸附干净,这样的一汪清汤,才称得上是滋养调和天下美味的清泉雨露。